【品牌采風】玉林干線下的汗水與脈動 |
|
|
|
九月初的桂北,暑氣未消,大地依然蒸騰著熱浪。在玉林陸川縣某個寂靜的村莊,七十歲的陳阿婆蹲在村口的老井邊,指尖撫過干涸井底皸裂的土層——她已經第三周步行去兩里外的鄰村取水。 二十公里外,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D4標段仍在高溫中持續推進。一臺吊車緩緩提起直徑2.4米的黑色PCCP管道,鋼索在半空中劃出飽滿的弧線——那弧度里,盛著玉林城區及周邊八個鄉鎮近三百萬人對清水的渴盼。 這不過是一個尋常的建設日,卻也是一幅由汗水與專注織就的圖景。 正午,焊花如星迸濺;午后,挖機輕移如履薄冰;傍晚,鋼筋成骨扎根大地。每一位建設者,都在用身體回應土地的期盼。他們所焊合的每一道紋、所掘進的每一寸土、所綁扎的每一段鐵,終將匯聚成流,涌向千家萬戶,潤澤這片等待太久的土地。 正午12:00:毫厘之間的執著。 管道外壁滾燙,老張蹲伏于地,左持標尺,右執小錘。“嗒,嗒”,橡膠密封圈傳來清脆敲擊聲,在曠野中格外清醒。“差一毫,水壓上來就會漏。”他低聲說。指腹上剛結痂的水泡,是前日金屬燙傷的印記。 他來自河南周口,一個十年九旱的地方。“小時候挑水,桶比人高,摔一跤灑一半,回家挨罵。”汗從他額間滑落,工服背后凝出一層鹽霜。“如今我焊的不是管道,是‘放心水’。讓老家和這里的娃娃,都不再挑水。” 焊槍吐焰,火花濺上衣衫,留下新的燙痕。他卻端詳接口處的焊紋,如賞藝術:“要像魚鱗般勻稱,才扛得住數十年水壓。”徒弟欲換他休息,他擺擺手:“再接一段,咱們就又能往前趕一程。” 午后14:00:挖掘機上的繡花心。 成均鎮施工現場,挖掘機駕駛室溫度飆至45℃。小唐緊握操作桿,指節繃得發白——地下一米,埋著主自來水管道,再深五厘米,即可能破壁斷水,殃及三個小區。 “以前只覺得是‘甩土玩兒’,”他苦笑,“直到去年那一聲‘咔噠’……”汗沿鬢角滴落,洇濕儀表盤。“師傅沖過來吼著抬臂,才發現刮破了水管防護層——小區停水兩天,居民提桶排隊接水。” 從那以后,他車里常備管網圖與警示旗。每次下鏟,必等安全員標記;推動操作桿,輕如拈羽。“如今懂了,開的不是挖機,是責任——下面牽著千家萬戶的煙火,錯不得。” 傍晚18:00 ,千次扎絲系柔情。 屋地腳村深達8.8米的鎮墩基坑邊,鋼筋燙如烙鐵。江師傅立于鋼跳板上,扎鉤飛轉,“唰唰”兩聲,一個結點完工。每日,他重復這個動作一千二百次。 “鋼筋是基坑的‘骨頭’,一松全塌。”他抽卷尺復測間距——二十厘米,毫厘未差。安全帽帶已被汗漬浸透,帽內藏著一張照片:孫子在嬉水。 綁完最后一根,他捶腰抬眼,望向已成雛形的管架,目光瑩然:“等通水了,我要告訴孫子,爺爺建的這個,能讓更多小朋友像你一樣,隨時能玩水。” 終有一天,當郁江清水涌入玉林的街巷與田壟,陳阿婆擰開龍頭時,不會知道哪道焊紋出自老張之手,哪根鋼筋由江師傅綁扎,哪方土由小唐避過管道。 但那水流過掌心的沁涼、田壟間玉米拔節的清音、孩童戲水的笑聲,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答——水電四局建設者用夏末的汗水、秋初的堅守,將“放心水”的諾言,縫進玉林的晨昏與土壤里。 宏大的水利工程,從不是冰冷的水泥鋼鐵,而是由一群普通人以平凡的堅守、細膩的匠心,一針一線編織而成的生命之網。 而那些藏在焊縫內、扎絲間的溫度,終將伴隨水流,在未來的歲月里,靜靜沁透玉林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個拂曉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