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牌采風】方寸之地,孕育家的溫情 |
|
|
|
在綿延數百里的引江濟淮工程線上,有一處農家小院,生活著三十余名四局建設者。這里沒有寬敞的辦公區域,只有一間集體辦公室,所有管理人員在一起辦公,沒有奢華的休息環境。這樣一個簡陋的地方,真能成為遠離故鄉的人心中的“家”嗎?何為家?是鋼筋水泥筑成的寬敞房屋,還是擺滿精致家具的溫馨空間?或許,對于奔波在外的工程人來說,家從來不是華麗的模樣,而是有人記得你的口味,有人在意你的需求,有人愿意陪你度過平凡日子里的點點滴滴——而這個方寸之間的項目部,恰好把這些“家”的要素,悄悄藏進了每一個細節里。在這方寸之間,孕育著別樣的溫暖與情懷。 一方食堂暖人心 “以前總擔心長期在工地吃飯會‘口味疲勞’,現在食堂每周都有新花樣,川湘魯粵東北菜式、營養餐、減脂餐輪番上陣,比家里還豐富!”提起食堂的變化,物資部段哥的話語里滿是認可。這份“舌尖驚喜”的背后,是食堂管理員的民主管理、廚師的精益求精。 “食堂的服務好不好,職工最有發言權。我們做的每一項調整,都要圍繞職工的真實需求來,做到民主管理?!边@是綜合部王哥的工作準則。為精準捕捉職工需求,食堂建立“滿意度閉環管理”機制,通過“線上+線下”結合的方式收集意見,讓服務改進更有針對性。每季度末,食堂會通過項目部微信群發布電子調查問卷,內容涵蓋菜品口味、分量、價格、環境衛生、服務態度等多個維度,同時在餐廳設置“意見箱”,安排后勤人員在餐間主動與職工交流,記錄大家的建議。問卷回收后,食堂管理團隊會第一時間梳理分析,將問題分類為“立即整改項”“逐步優化項”,明確責任人和整改時限,并在食堂公示欄公布整改方案與進度,讓職工“提了有回應,改了能看見”。 深知“菜品是食堂的核心競爭力”,項目部食堂管理員打破傳統后廚“閉門做菜”的模式,鼓勵后廚借助短視頻平臺“充電學習”。每天清晨,后廚總能看到廚師拿著手機觀看快手、抖音上的美食教程,從排骨山藥湯的火候把控——確保山藥粉糯不爛、排骨燉至脫骨,到西湖牛肉羹的勾芡技巧——保證羹體細膩無疙瘩、牛肉粒鮮嫩,再到家常炒菜的調味搭配。大廚邊看邊記、反復實操,將學到的技巧轉化為適合工地職工口味 的菜品。與此同時,食堂結合項目部職工高強度作業的特點,注重菜品的營養搭配。早餐增設雜糧粥、全麥饅頭、現做煎蛋等,保證職工上午精力充沛;深知水利職工午餐后需快速恢復體力,食堂將午餐服務的優化重點放在“主食營養搭配+酸奶水果新鮮供應”上。午餐時段,職工打完主食后,就能順手領取一份新鮮水果與無糖酸奶,酸甜的口感不僅緩解了餐后的油膩感,更補充了維生素以及膳食纖維和益生菌,為下午的高強度作業注入滿滿活力。從“單一主食”到“主食+水果+酸奶”的搭配升級,食堂用細致的服務,讓職工在忙碌的建設之余,感受到滿滿的關懷。 如今,走進引江濟淮項目部食堂,明亮整潔的餐廳里,職工們有序取餐,餐桌上“光盤行動”提示牌格外醒目;后廚內,標準化操作臺上食材擺放整齊,廚師忙碌而有序;從“滿足基本飲食”到“打造品質服務”,從“被動接受意見”到“主動創新改進”,食堂以“三維管理”實現了服務質量的跨越式提升,成為項目部后勤保障的“標桿陣地”。 一隅書角潤心田 工程建設不僅是體力的付出,更是智慧的較量。引江濟淮工程技術復雜、標準極高,需要建設者不斷學習新知識、掌握新技能。同時,工地生活相對單調,業余時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樣需要被滋養。 在嘈雜的機器轟鳴聲之外,項目部悄然開辟出了一片寧靜的“精神綠洲”——職工閱讀角。閱讀空間或許不大,書籍數量也無法與大型圖書館相比,但每一本書都經過精心挑選,旨在滿足不同職工的需求。 書架上,專業技術類書籍是絕對主力:《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》《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》《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表格及填表說明》……它們是最實用的“工具”,為工程人員打造優質工程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南,為一線工人與質量管理人員規范操作與驗收提供了客觀遵循,成為了提升專業技能、保障工程質量的“加油站”。 與此同時,文學名著、歷史地理、人物傳記、生活保健、時事雜志等書籍報刊也占據一席之地。它們為職工在業余時間提供了放松身心、開闊視野的窗口。下班后,或是周末閑暇,捧起一本好書,便暫時忘卻了工作的疲憊,沉浸在另一個廣闊的世界里。這里也成為了同事們交流思想、分享閱讀樂趣的場所,偶爾的小型讀書分享會,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。 尤其對于許多年輕的技術員和新入職員工而言,這個方寸書角是他們持續學習、充電提升的重要平臺。工程一線是實踐的戰場,也需要理論的不斷指引和更新。閱讀,讓他們能夠緊跟行業前沿,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。 這小小的閱讀空間,如同沙漠中的甘泉,涵養著建設者們的精神世界,提升了職工的整體閱讀素養,為工程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活力和人文氣息。 一片菜園寄鄉情 在項目部營地旁邊,有一片職工們利用業余時間共同開墾、打理的“職工菜園”。這片充滿生機的綠色,與工地上冰冷的鋼材和混凝土形成了鮮明而溫暖的對比。 開辟菜園的初衷,是為了進一步改善伙食,讓職工能吃上真正新鮮、無公害的蔬菜。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。翻地、播種、澆水、施肥、除草……這些耕作活動,對于常年與機械打交道的建設者來說,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放松。它讓來自農村的職工重拾了熟悉的田園記憶,也讓城市長大的年輕人體驗了“鋤禾日當午”的艱辛與樂趣。 菜園成了大家的“開心農場”。休息時間,同事們總會相約來到菜園,有人扛著鋤頭松土,有人提著小桶澆水,有人蹲在地里拔草,手里忙著活,嘴里也不停歇——有人聊起老家種地的趣事,有人分享烹飪蔬菜的小技巧,有人吐槽工地上的小插曲,笑聲順著風飄得老遠。有次大家一起種的番茄熟了,通紅的果子掛在枝頭,有人忍不住摘了一個擦干凈就咬,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開,瞬間勾起了小時候在老家菜園摘果的回憶。在這里,大家不僅收獲了新鮮的蔬菜——摘下的黃瓜、茄子、青菜轉眼就能端上食堂的餐桌,讓飯菜多了份“現摘現吃”的鮮嫩;更收獲了一份難得的松弛與親近,在泥土的芬芳和作物的生機里,暫時卸下了工作的壓力,找回了像在老家院子里和鄰里一起勞作的親切感。 這片職工菜園,是“家”的延伸。它象征著希望、生長和收獲,何嘗不是引江濟淮這項偉大工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——為大地帶來滋養與生機。它讓建設者們在這片揮灑汗水的土地上,不僅留下了工程豐碑,也留下了生活的足跡和情感的寄托。 創新不斷的食堂,喂飽了胃,溫暖了心;靜謐雅致的書角,武裝了頭腦,豐盈了精神;生機勃勃的菜園,放松了身心,凝聚了人情。這些看似平常,卻共同構筑了一個充滿煙火氣、書卷氣和田園氣息的“第二個家”。這個“家”,或許簡陋,或許局促,但它所傳遞的關懷、尊重與溫暖,為長期堅守在施工一線的建設者們帶去了歸屬感、幸福感和使命感。正如項目經理所說:“工程總有完工的一天,但這份家的溫暖會一直留在每個人心里”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