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牌采風】劉世明的十八載水電情緣:從“金牌木工”到“安全衛士” |
|
|
|
在中國水電建設的宏偉版圖上,他的名字或許并不耀眼,但卻像一顆牢牢楔入大壩的鉚釘,堅實而可靠。十八年光陰,他從三峽的晨曦走到孟底溝的星夜,從一名普通的木工班長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安全管理專家。回首征程,水電四局第三分局孟底溝施工局安全環保部主任劉世明的履歷,寫滿了“先進工作者”的榮譽與“安全”二字的千鈞重量。 三峽淬煉,匠心初成 2005年,年輕的劉世明以臨聘木工的身份,來到了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。“那時候,腦子里就一個字:學。”面對巍巍大壩,他深知自己技藝的渺小。他成了老師傅身后的“小尾巴”,遞工具、看手法、問訣竅,將全部心血傾注在學習混凝土模板支護上。 很快,他憑借刻苦與鉆研脫穎而出,擔任了澆筑班班長,獨立負責19號、20號、21號壩段的模板施工。那是向2006年大壩全線到頂目標沖刺的關鍵時期,施工現場就是戰場。“為了搶工期、保節點,我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家常便飯。”劉世明回憶道。 木工作為水電建設的基礎工種,要求極高的精確度。“模板是大壩的‘骨架’,幾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響整體質量,”劉世明時常這樣告誡班組成員。他帶領的澆筑班因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%,質量優良率超過94%而屢獲好評。 鋼鐵的碰撞聲與混凝土的轟鳴聲交織成他青春的樂章。這段經歷,不僅錘煉了他精湛的技藝和極強的責任心,更讓他親眼目睹了安全事故帶來的切膚之痛,一顆名為“安全”的種子,悄然在他心中埋下。 臨危受命,轉型守護 2012年底,水電四局白鶴灘項目正值前期建設高峰,邊坡開挖支護風險極高,項目上急缺有經驗的安全管理人員。領導找到了擔任過綜合中隊班長的劉世明:“世明,你現場經驗豐富,責任心強,這個安全員的擔子,你來挑!” 盡管對木工技藝充滿感情,但那些曾目睹的事故畫面促使他做出了選擇。他“臨危受命”,毅然轉崗,投身到一個全新的領域。 轉型并非易事。起初,工友們對他的安全管理不理解,甚至有抵觸情緒。“光靠制度壓人不行,得讓人心服口服。”他一方面虛心向老安全員請教規范條例,另一方面,他創新了工作方法——“將心比心,換位思考”。 他不再僅限于白天的巡查,而是經常在晚上拿著筆記本電腦,走進工人營地的班組宿舍。“老鄉們,耽誤大家一點休息時間,今天咱們看幾個圖,都是咱們工地上可能遇到的情況……”他用最樸實的語言,配上現場拍的正反面案例圖片,開展小型、精準的安全培訓。這種接地氣、易懂易接受的方式,迅速拉近了他與工人們的距離,安全理念真正入了腦、入了心。 付出終有回響。2015年,在公司第一屆施工現場安全員技能比武中,他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現場經驗,從眾多能手中脫穎而出,榮獲“十大杰出青年”稱號。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,更是對他轉型之路的最佳褒獎。 擔當重任,創新篤行 隨著能力的提升,劉世明的擔子越來越重。從建工大隊中隊長到混凝土項目部副經理,他負責左岸的邊坡襯砌混凝土和壩體澆筑的生產與安全重任。也正是這一時期,他幾乎年年都將施工局“先進工作者”的榮譽收入囊中,2016年更是同時榮獲了第五分局“先進工作者”和“安全生產先進工作者”雙料稱號。 安全是生產的基石。他大力推行“安全標準化”建設,讓雜亂施工現場變得井然有序。更重要的是,他創新性地采用“安全先行驗收制”:在任何工序報請監理驗收前,必須先通過內部的安全驗收小組對他的驗收——對臨邊防護、腳手架、文明施工等進行徹底檢查,合格后方能進行下一步。“安全不能指望最后一道關,必須卡死第一道關!”這項制度極大提升了現場的本質安全水平。 他的敬業精神,更是有口皆碑。在白鶴灘大壩導流底孔封頂澆筑的關鍵戰役中,倉內鋼襯底部需要連續焊接,混凝土澆筑一刻不能停,風險極高。作為現場指揮,劉世明連續30個小時堅守倉面,雙眼布滿血絲,時刻緊盯每一個細節,直到最后一方混凝土順利入倉。 “劉經理干活不要命,但最難得的是,他心里時刻都繃著安全這根弦,有他在,我們心里就踏實。”一位老同事評價道。 高原歷練,安全新程 2023年7月,劉世明轉戰新的“戰場”——位于川西高原的孟底溝水電站。在這里,他擔任施工局安全環保部主任,挑戰再次升級。 孟底溝項目地質條件極其復雜,堪稱“地下迷宮”,施工難度極大。他主要負責左岸交通道路、隧洞、導流洞的開挖以及綠化標段的安全管理。“這里的工序交叉非常多,地形陡峭,風險點遍布。”如今,他的安全帽里總是塞著一卷圖紙,“圖紙就是作戰地圖,不看圖,心里就沒底,安全管理就更無從談起。” 真正的考驗很快到來——導流洞貫通節點。洞內巖石破碎,滲水嚴重,爆破、出渣、支護等多工種交叉作業,安全風險極高。作為安全第一責任人,劉世明開啟了“全天候”模式。他帶著圖紙,每天在幽深隧洞里來回穿梭數萬步,每一個作業面、每一處臨時支架、每一條通風管都是他檢查的重點。 “貫通是目標,但安全是實現目標的唯一路徑。我們不能因為搶進度而冒任何風險。”他反復向各施工隊伍強調。 在貫通前的最后攻堅階段,他連續多日守在洞內最關鍵的作業面,協調解決隨時出現的安全隱患,確保了最后一循環爆破的安全與精準。2025年8月,當1、2號導流洞相繼貫通,滿身塵泥的劉世明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這場貫通之戰,是他的又一場安全勝仗。 從當時世界最大在建的白鶴灘水電站到“最難建的”孟底溝,變的是戰場,不變的是那份如山的責任。他說:“我最早是建大壩的,現在是守護建壩的人。我的工作,就是讓每一個工友都能高高興興上班來,平平安安回家去。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。” 十八年風雨兼程,劉世明的腳步從未停歇。他從長江之濱走到金沙江畔,再到大渡河支流,用堅守與智慧,一步步攀登著事業的高峰,在中國水電建設的安全豐碑上,刻下了屬于自己的平凡而深刻的一筆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